小“細管”大作用
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
(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,NRDS)也稱新生兒肺透明膜病,是指由于肺表面活性物質缺乏導致肺泡表面張力增高、肺泡逐漸萎縮,多見于早產兒,生后數小時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、青紫、三凹征和呼吸困難等癥狀,嚴重者可致呼吸衰竭。

針對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,傳統治療方式是采取經氣管插管給藥技術將肺表面活性物質(PS)滴入肺中,穩(wěn)定肺泡張力,防止肺泡塌陷。此方法雖極大地提高了患兒的存活率,但同時伴有氣道粘膜、聲門及喉軟骨損傷風險。
6月5日,在我院新生兒重癥監(jiān)護病房(NICU),胡姬婷副主任醫(yī)師、王丹鳳主治醫(yī)師、張曉飛住院醫(yī)師、魏國華主管護師、王遠護師共同配合下,成功完成一例使用MIST技術(經細管肺表面活性物質注入技術)對出現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的患兒進行微創(chuàng)氣管內給藥治療。該技術是在喉鏡下使用細管即16G靜脈留置套管(直徑1.7mm,長130mm)替代氣管插管插入氣管內進行肺內灌注PS并聯合持續(xù)氣道正壓通氣,在肺表面活性物質使用約數分鐘后,患兒生命體征逐漸平穩(wěn)。
經細管肺表面活性物質注入技術(minimally invasive surfactant treatment,MIST)是肺表面活性物質運用技術的創(chuàng)新,該技術以細管替代氣管插管,通過患兒有效自主呼吸,完成外源性肺表面活性物質替代治療。該技術降低了氣管插管對氣管黏膜損傷的風險,避免了肺表面活性物質運用過程中正壓通氣過程。運用創(chuàng)新的MIST技術可減少早產兒機械通氣時間,降低早產兒死亡率。
據悉,MIST技術是目前國內外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質的最新方法之一,相比傳統經氣管插管給藥技術,MIST技術能降低對患兒的氣道創(chuàng)傷,降低無創(chuàng)正壓通氣失敗的風險,減少72小時的機械通氣需求,減少遠期并發(fā)癥,降低支氣管肺發(fā)育不良發(fā)生率。此項技術的成功開展,為我院救治小孕周、低出生體重兒的早產兒提供了新的救治方法。
科室聯系電話:0379—63892193
圖/文 NICU 金亞南
掃一掃 手機端瀏覽